变形记读后感

时间:2024-08-30 19:41:18
变形记读后感9篇

变形记读后感9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变形记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变形记读后感1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夫卡的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被分为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名叫做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推销员变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的身体变成了甲虫,但他的思维却仍然是人类的。他的变化使他自己与他的家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出现在他的秘书,母亲与父亲面前时,他的秘书开除了他,他的母亲吓坏了,而他的父亲十分生气,将他赶回他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尔虽然成为了甲虫,但他渐渐地还是习惯了这种生活。他的妹妹仍然很关心格里高尔,愿意每天给他送食物。虽然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但是仍然很关心家庭状况。虽然他已经失业,但仍然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以及送她妹妹去音乐学院的事情。因为他的变化,他的妹妹决定将格里高尔的卧室里的家具全部搬走。格里高尔看见他喜欢的所有东西被搬走,他很伤心,于是冲出了房间,试图拯救她他心爱的家具。结果,他吓晕了他的母亲。他的父亲愤怒了,用苹果不断的攻击格里高尔。他的妹妹的态度则从关心转为厌恶。

第三部分:为了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的一家人四处打工赚钱。母亲为陌生人缝制内衣;仍在上学的妹妹当上了售货员,她甚至将从前用作娱乐活动的首饰也卖掉了;而父亲则为银行职员送早餐。妹妹也懒得关心格里高尔了,只是偶尔为他送上食物。在数日之后,全家人对格里高尔忍无可忍了。就连平时最关心格里高尔的妹妹也主动提出将他的亲哥哥踢出家门。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下饥饿又沮丧,他身患重病,身上伤痕累累,在凌晨时,头垂在了地板上,鼻孔中吐出了最后一口气。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我们一般都会觉得变成了一只甲虫后会有不同常人的能力,然而在卡夫卡的笔中,他没有得到超能力,只是身子变成了甲虫罢了。结局是最令我意想不到的,在这个故事中,这只甲虫最终竟然没有变回人类,而是默默地死去了。一般我们都会认为,他们最终变回了人类,然而当我看到这个结局时,我惊呆了。这位推销员格里高尔竟然是以甲虫的形式死去的,这是最难以想象的。卡夫卡的变形记里没有格里高尔变形的过程,只是告诉读者他变形了,这本书里没有“魔法”,只是格里高尔变形后的不便与痛苦。

格里高尔是无辜的,每次他受到伤害都是因为他想做正确的事,但是却没有任何人观察到。

当父亲想让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进入他的房间时,虽然格里高尔完全服从父亲的指挥,父亲也许察觉了格里高尔的良好意愿,但仍然不停地发出‘嘘嘘’声,令格里高尔十分烦躁。他看到格里高尔在转身,但是却挤不进一扇房门,从父亲的表现来看,他没有耐心等待格里高尔做烦琐的动作。格里高尔十分了解父亲的心情,于是挤进了房门,但是父亲却毫不在乎格里高尔的处境,只在乎把他赶进房间,没打开另一扇门,把他硬是推了进去,使格里高尔血流如注。从这个情节不仅可以看出格里高尔是无辜的,也能看出他的父亲的没耐心,对他儿子的遭遇没有感到焦急心痛,只是觉得这是一只可恨的怪物。

当格里高尔的妹妹要求妇人们搬掉格里高尔的家具时,格里高尔觉得惋惜,因为这是他用了几十年的家具,以及所有他喜欢的东西。他试图抢救,却吓坏了他的母亲,遭到了父亲苹果的轰炸,受了重伤。从这里也同样可以看出格里高尔的无辜,以及父亲的狠毒,他不在乎格里高尔的感受,只在乎其他人的感受。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荒谬的,故事的内容令我们震惊。卡夫卡的变形也可能是真实的,在现实社会里,我们人人都在变形中——作业人、考试人、空心人、稻草人、金钱人、迷惘人、物化人——变形是异化的具体过程,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剧变。一旦产生变形,周围的整个世界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形后的格里高尔在发现自己成为甲虫后,只是显现出了一点惊讶,没有显现出丝毫的恐慌,那是因为他只在乎工作,最终他的个体性被社会性渐渐吞噬。

所以,在格里高尔变形后,个体性是无关紧要的,只有工作是重要的。因此在他醒来后,没有恐慌,第一个想到是他的闹钟没有及时叫他起床去赶火车上班。他只是从家人和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家人对它冷漠时,他同样持有这种态度,只有在受到伤害或屈辱时,才考虑到自身。

社会性和个体性是一个完美的人必须存在的两方面。文中的秘书与家人们只有个体性,忽视了格里高尔对他们的友善,理解。而格里高尔太注重社会性,忽视了最重要的个体性。因为太过于重视工作,虽然他获得了父母的尊敬以及美美的爱戴,但是最终因为缺乏个体性遭到了毁灭。

要成为独立的,完美的人必须不能忽视社会性以及个体性。

格力高尔终究是悲惨的,虽然他缺乏个体性,但是他是可怜的,他变形了,而且再也不能变回来了。

他的结局就是,身上嵌着腐烂的苹果,冷漠的死去。

变形记读后感2

看了《变形记》以后,我觉得有种黑色幽默的悲哀,这让我想起最近一篇引起广泛争议的美国新闻报道,现实中一位女植物人在丈夫的请求下被法院判处安乐死,执行时遭到了大批美国人民游行反对,他们认为法律没有权利在没有经过植物人自己同意就判处其安乐死。此时,女植物人的弥留之际,她心里也象那只大甲虫一样释然吗?我不知道,没有人知道她还算不算是一个人,是否她的家人也会如大甲虫死时那样由衷的觉得快乐,好象没有,但是显然美国人民愤怒了。他们不管女植物人家庭承受的苦难,他们只相信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任意剥夺的,女植物人是否还是生存的权利和价值?

这也是《变形记》要回答的,如果人变成甲虫,那么它还有生存的权利和价值吗?他还是一个人吗?回答恐怕是否定的,他已经不再能为这个家庭带来财富,不能承担他的责任,甚至不再能说话,他只能默默的倾听,羞怯的张望等待着家人对它的判决。它的家人最后再也不能承受这种沉重的压力和打击,而打算把它抛弃,而它提前的夭亡,也解除了家人最后的顾虑和心理负担。没有人为它唱一首挽歌,没有人记得它曾经是一个人。现实就是这样无情,即使是人间的至爱,最真切的亲情也无法挽回一个人的沉沦。人生活在世上,当无法承担做为人的义务时,也同时失去了他作为人的权利,即使他曾获得家人最初的同情,但最终将被无情遗弃,这不是个别家庭的冷漠,而是人性一次真正的裸露。

相对温暖的家庭尚且如此,社会恐怕对这种个体的不幸遭遇会更加残忍,他们会把他送进实验室,每天对他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而且会引起无数的眼睛好奇地逼视他,无数张嘴巴无休止的讨论他,他生命的每一秒种将暴露在惨白是日光灯下,直到他死去还要被制成标本供后人研究。他作为人的资格和尊严被完全忽视了,没人在乎他心里的感受,群体只在乎他们的好奇心可以获得满足,他们拥有做为幸运者的活生生的见证。

大甲虫,你还有眼泪吗?你的心是否总在失声的痛哭?这个世界上真正爱你的 ……此处隐藏11406个字……是蛮帅气的,只是一双大大的眼睛中,充满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绝望?远远不止。许是扭曲的绝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独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从我们所无法达到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个人类的绝望。

《变形记》,以一种绝望的笔调开头。主人公在一夜好梦结束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全家都因此惶恐。还不够绝望吗?我以为这就是最绝望的事。不单单如此,绝望之中还有孤独:一个人的孤独,一家人的惶恐,全人类的绝望。惶恐之后,余下的办法只有一个——接受。习惯了就好。到这里,在绝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块希望的石头。淡淡的爱意出现了,妹妹细心的照顾,母亲温暖的语言,都让主人公看到了一阵阵的温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况,默契的陪和着。开篇紧张的节奏渐渐慢了下来,事情又得到了缓解,让人开始浮想联翩:也许,哥里高尔还会再变回来的,生活还会恢复原状。可卡夫卡不这么认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却是全貌。熟悉,不过是厌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后,无限的厌倦就在前面。终于,经济上的重负让这个家疲惫不堪也狼狈不堪,心理上的重负让哥里高尔越来越多的做出他不该做的事—————绝望终于把他逼疯了。他想克制,又无法克制。理智已经无法战胜本能。对过去的回忆已经占据了一切。他虽然拥有甲虫的外壳,但他还有一颗人类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还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无法忍受别人把他当作恶心的爬虫,他渴望自己像原来一样!但是,他又对曾经的生活充满恐惧。对生活的恐惧又使他有些爱上了现在的状况。矛盾,是矛盾让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让他死在自己房间的地板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说人物,哥里高尔,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实写照。卡夫卡不仅仅在写小说,他在写自己,在写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着力表现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说那样,把他妹妹塑造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在《变形记》里,每个人都是普通的,社会基层的小人物。他们都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们的爱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钱的基础上的。当自己的生活美满时,他们会去爱别人,关心别人,照顾别人。但是,一但别人破坏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想时,爱就不副存在了。余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从主人公妹妹上的变化上,这一点表现的入木三分。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来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赋。

小说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从结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种感情。哥里高尔在挣扎中死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也许,比原来还要美好,在哥里高尔妹妹的跳跃中,哥里高尔被忘记了。不,这个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过是幻觉。在一场闹剧过后,生活又滑回了原来的轨道。而他,哥里高尔,不过是萨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划过的一道流星……

变形记读后感9

《变形记》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壳虫后的一系列遭遇,以格里高尔的死作为结局,故事荒诞离奇而意味深远。通过这部作品,卡夫卡所抨击的是扭曲的人性与异化的世界。

生活在奥修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卡夫卡目睹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富人的奢侈和底层劳动者的挣扎。他笔下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正是严酷的社会环境、生活压力束缚的结果。一个本应享有自主的生存权利和基本尊严的个体,在家庭中遭受排挤,在社会中举步维艰。格里高尔原来的职业是旅行推销员,常年在外奔波,这代表了工业社会发展中劳动者普通的生活状态:竞争激烈,任务繁重,收入低下。外形的改变足以夺走他之前拼命努力换来的一切。在金钱、机器、生产力发展的侵蚀下,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日益严酷。日复一日的机械工作,使劳动者变得逐渐麻木,甚至沦为工具,精神压力大乃至崩溃。格里高尔的变形,可以说是精神畸形的外化。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对生活的支配权,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而成为甲虫后,这种被动和不被重视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心灵扭曲。

家庭关系的畸形,也是小说的重要部分。在成为甲虫后,父亲完全不顾昔日的父子之情,一心把他赶出家门;母亲同情她,但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内心已把他视为负担;妹妹格雷特的转变,更是极为讽刺和精彩。开始,格雷特关心哥哥,每天去为他清扫房间,准备食物。但时间一长,她就受不了,对哥哥日益冷淡,直到最后向父亲哭诉他在“迫害大家……想占领整个寓所”。格里高尔死后,一家人出游,沐浴着春风,如释重负,母亲开始考虑将女儿嫁入豪门。卡夫卡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以利益为基础的投机链条。一旦利益关系解除,如文中格里高尔失去工作收入,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了隔膜、对峙、残杀,所谓亲情早已消失殆尽。母亲和女儿又开始尽心为重新工作的父亲服务,一切以财富为中心。恩格斯曾说:“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后的私人利益。”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变形计》只不过放大并折射了既有的世界。卡夫卡用冷漠的笔调描绘了一副冷漠的人间喜剧,强烈的窒息和压抑充斥着整部小说。

卡夫卡的另一部作品《饥饿艺术家》也有一种惶恐不安的情绪,这与他的家庭背景不无关系。卡夫卡的父亲对他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想培养一个坚强独立的年轻人,只偶尔粗暴的训斥一通,这养成了卡夫卡敏感、懦弱而忧郁的性格。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见他对人性、人权、人的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人真是一种孤独而又复杂的生物,在深不见底的社会泥潭中摸爬滚打,看似平和的人际关系背后常常是波涛汹涌。有时我们看不出别人伪装的善意,有时我们忘记敛起脸上习惯性的标准微笑。我常常好奇社会和金钱的力量,它们能让婴儿清澈的目光逐渐深邃,让轻松的玩笑话变得意有所指,让昔日的好友沦为“合作伙伴”。有人说这是蜕变,是成长。也许只是因为他们看过了黑暗,也就习惯收起那些真挚和热切,既然现实有利可图,何乐而不为呢?站在现在的位置,想这些、写下来,没来由地升起自嘲和悲哀。

也许格里高尔是乐于做一只甲虫吧,不必为了生计终日奔波操劳,虽然成了更低级的生物,但似乎比他以前的生活自由得多。儿时再美好的梦想,与现实相连,也必定会大打折扣。可能这就是生活——网。

评:暑假推荐同学们阅读卡夫卡《变形记》这篇小说,新课标教材将其列为必读书目,可见其在世界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性。小说用荒诞的手法呈现了人性的“黑暗王国”。这只“大甲虫”的悲惨遭遇和极度痛苦的心灵,是现代社会紧张高压下柔弱敏感者的人生寓言:渴望关怀、渴求爱,却屡遭恐吓、虐待。

窦若晨同学这篇读解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不同层面,剖析小说所要表达的这种荒诞的痛苦;文中对亲情、责任、人性等的怀疑,看似悲观的论调,恰是触及了《变形记》精神深度之所在。文章最后提出,格里高尔最后是不是也会心甘情愿被异化了呢?自我放弃,用人生的逃避回应时代的冷漠,这个角度比小说更多一层悲凉底色。当今时代,不乏盲目的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角度的积极思考则尤为可贵。

被“寓言”的我们,要想抵抗这被时代异化的命运,冲破黑暗的丛林,唯有努力建构自我,强壮自我。无论世界如何变形,自己内心的温暖、良善不要轻易改变。最后,引用我的大学老师徐妍老师的一段教诲,与大家共勉:“未来的生活不会太轻松,所幸,我们还有爱,于是负重前行也变成一种幸福。当风暴来临时,我们有真情。”

《变形记读后感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