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力量读书心得7篇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程的力量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程规划是一种高难度的编织艺术,他既编织的学生当下的生活,也创造了各种可能的未来。
课程规划就是学校对本校实施的所有课程的开发、实施、组织、管理与评价的整体设计安排。包括三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学校课程愿景设计。学校课程规划首先要回答。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课程规划的目标是什么?通过课程的规划和设计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课程愿景的规划过程,也是凝聚人心,统一认识,增强学校向心力的过程。课程愿景需要用简明清晰而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让大家都了然于胸。
第二,课程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学校课程内容结构设计,课时安排。教学建议,评价设计,管理与保障等内容。
第三,课程组织制度设计。传统背景下学校的组织制度基本上都是围绕教学管理展开的,没有支撑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功能。学校课程规划的时候必须考虑怎样通过。怎样的组织和制度能保障课程开发和实施。没有对组织的变革,就很难顺利完成课程规划及实施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学校组织是一个为了实现集体目标而构建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人际关系网络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上,学校才可能成为一个高绩效组织。他们把这种的学校成为合作型学校。学校的组织建设必须由原来的注重常规管理的条块分割行科层组织,转向注重课程教学研究的合作性团队。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可能包括团队的组成、权力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团队考评规则等。其目的在于使团队的工作都集中在提高课程的质量上。
学校课程的规划是非常复杂。至少考虑社会要求、人的发展、学习本质,知识特点,这四个方面的因素。难点是这几个方面完美的编制在一起。课程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编织的艺术。
你在课程规划方面存在的最初的问题就是。在课程规划设计时候,往往只考虑学校的需求,知识本身的结构体系。不考虑学子的成长发展特点与需求。学生学习的规律特点,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等,很完美结合起来。
学校开发出来的课程。仍然呈现出知识本位成人本位学校本部的特征,并不能真正做到学生的喜欢。
正确的做事,与做正确事。
首先,很幸运的是我读了这样一本有价值的书!
我可以说是一个从事教育行业没几年的“教师新手”,对教育也只是朦朦胧胧、不成体系的理解,更别说对课程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理解了。
在没有研读这本书之前,我和我校多数教师一样,只是单纯的将课程解读为教材亦或是教学科目,其次备课就只是看看参考书,“照本宣科”,没有特别强的课程意识。而通过对《课程的力量》这本书的研读,对“课程”这一概念却是有了一个系统且全新的认识。自身可以说是收获颇多。具体收获如下:
课程很大程度上能够唤起学生潜能。然而,目前一些学校课程的单一化,限制了孩子的潜能发展,家长只能靠校外兴趣班来满足对课程的需求。虽然“校外兴趣班现象”有待商榷,但另一方面却很好反映了社会对课程的重视度逐渐加深。既然社会这样重视,那么以后的课程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怎么发展呢?我们作为教师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第一章节,就这样唤起了我读去的好奇心,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在“经典”中寻求答案。所谓的经典,就是当我们在实际中走了很多弯路,做了很多努力,最终得出的观点思想却与前人观点不谋而合。梳理七个经典课程理论近百年来的发展,都会发现一条隐约线索,那就是对人的关注,我国第八次课改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
接下来,对三、四、五章节的阅读,诸如“课程规划的取舍、学校课程的开发以及课程统整等等”问题,也相应的解决了我脑中关于“具体怎么发展”的疑问。
那么我们作为教师对于课程又能做什么呢?
其中,对我启发最大的要属第六章节——“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了。
这一章的开篇是这样写的:教师的眼界决定课程的边界,创生课程从更新自己开始。细细读下来,才发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仅有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都是不够的,如果只有这些,就真的使课程边界变得狭小,进而学生的发展受到限制。
首先,教师作为课程创生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包括:
1、日标意识;
2、学生意识;
3、结构意识;
4、生成意识;
5、资源意识;
6、反馈意识。
其次,教师需要具备课程意识。其实,所谓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就是教师将学生、学科、自身完美组织在一起的本领。
这一章中的两个课例令我印象深刻,分别是:许卫兵老师的《比的认识》和薛法根老师的《哪吒闹海》这两课的教学设计。许卫兵老师一开始从日常生活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比”,再让学生自主构建“比”的概念,最后又拓展延伸“广告中的比”、“比赛中的比”这些情境,让整节数学课十分开阔,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而薛法根老师的课,最大的就是教学结构的变化,其次简明的指导,抓住了重点。最后是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使整节课效果非常好。
通过这些研读,我有一个大胆的感受——“教师即课程”。
教师想要进行课程的改造和创生,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教师教到最后,教的其实都是自己。他的学识、他的能力,他对学生的洞察与关注,他的情感态度、喜怒哀乐,都有可能成为课程里最重要的因素。对于这些因素,我自身要提升的还有很大空间。
总之,读了这样一本书,是一份幸运的邂逅,令我对课程的理解很大程度的开阔起来,对教育事业也有了更深的“使命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把所看所读付诸实践,相信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前两天,我阅读了万伟老师的《课程的力量》一书,一开始阅读,我充满了迷茫的,有很多的地方不懂,也比较难以理解,随着不断的阅读,这本书给予我不断的震撼,让我沉浸其中。
我们知道,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的课程意识逐渐苏醒,但是在课程的实际开发和建设中,却又存在着太多的盲目性、随意性,背离了课程的本质,教师普遍缺乏对课程真谛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而此书尝试用一种“中间”的话语方式,游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既有理论的色彩,又有实践的温度,是老师们能够看得懂也能够看得进去的课程。
学校的`课程大都是整齐划一的,学校的评价标准是以成绩论成败,学习的佼佼者总是稀有的,成群的孩子都拥挤在同一条狭窄的跑道中,总有大部分孩子被甩在跑道的后面。家长们都不甘心就此罢休。如何在千军万马的厮杀中独树一帜?如何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寻求容身之地?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发现他们身上“沉睡的可能性”?
每一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但这些潜能的挖掘需要相关外部条件的激发,课程就是这样一块有可能激发孩子潜能的试金石。因此,如何设置和有效开展课程又成了新的问题,这也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去深入思考。
我们有些老师教了很多年的书,对他们来说课程就是自己课表上的课,这些课表上的课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对他们来说他们并不关心这些课程属于什么类型,他们更多关心自己如何按计划完成自己的课程内容,而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经验关注不够,这样的认识是有很大的偏差的,正因为这样的认识,导致了我们的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社会发展的变化进程中,课程的定义得到逐步发展,课程的内涵越来越宽泛了,课程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各种情感体验,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有计划的教育方案,无计划、无意识地对学生产生了实际影响的经验也是课程。
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的老师应该要持有一种整体的、敬畏的育人意识,在我们的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任何影响、任何事件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课程,我们要谨慎对待我们教育活动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这些均是课程的一部分,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课程观,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好。
对于课程的理解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思考的问题,作为学校层面,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规划和设计,从学校自身的传统和文化上挖掘,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学校发展特点、学生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制定既立意高远,又符合现实发展需要,既有长远战略考虑,又有清晰可操作的课程愿景。作为一线老师,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自己不是课程的“局外人”,而应该是课程的“创生者”。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包括目标意识、学生意识、结构意识、生成意识、资源意识、反馈意识,我们要从这六个维度来整体规划我们的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这样才能成为课程的动态生成者。
教师的眼界决定了课程的边界,学校课程建设,我们正整装待发!
前不久,学校发了一本《课程的力量》的书让老师们阅读和学习。我利用每天晚上的时间认认真真阅读了这本书,其中第九章课程开发的误区、问题与发展走势,让我记忆犹新,也让我联想到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如何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值得每个语文老师去思考。
我个人认为:
一、新课标下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是所有课程的最基本原则。语文新课程在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培养学生目标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兴趣性原则
语文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体现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保证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能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
二、新课标下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是教师资源开发
以前,我们只是将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者,没有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种来开发和利用。教学事实证明,教师不仅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教师不仅决定了教学资源的鉴别、利用、积累和开发,是教学资源重要的载体,其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条件资源。在课程资源中,无论是其他人力资源的优化、设施资源的创新、课程内容资源改造和创编,还是课外校外资源、自然地理资源、现代信息资源的利用,都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教师有更高的素质。所以说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自身以外的教学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实现教学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促进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而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学科,它要求语文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在学生面前展现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这对教学效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暑假里我阅读了万伟老师的《课程的力量》一书,一开始阅读,我是充满了迷茫的,有很多的地方不懂,也比较难以理解,随着不断的阅读,这本书给予我不断的震撼,让我沉浸其中。
我们知道,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的课程意识逐渐苏醒,但是在课程的实际开发和建设中,却又存在着太多的盲目性、随意性,背离了课程的本质,教师普遍缺乏对课程真谛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 而此书尝试用一种“中间”的话语方式,游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既有理论的色彩,又有实践的温度,是老师们能够看得懂也能够看得进去的课学校的课程大都是整齐划一的,学校的评价标准是以成绩论成败,学习的学习的佼佼者总是稀有的,成群的孩子都拥挤在同一条狭窄的跑道中,总有大部分孩子被甩在跑道的后面。大多数学生在学校都是学习失败者的角色,充当着各种升学率、优秀率中的分母。家长们都不甘心就此罢休.如何在千军万马的厮杀中独树一帜?如何在未来竟争激烈的社会中寻求容身之地?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发现他们身上"沉睡的可能性"?
每一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但这些潜能的挖掘需要相关外部条件的激发。课程就是这样一块有可能激发孩子潜能的试金石。因此如何设置和有效开展课程又成了新的问题,这也值得我们老师一起好好思考
看到“课程”两字,自然而然大家都会想到课程表上的课。读了万伟老师的《课程的力量》一书,自己对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有些老师教了很多年的书,对他们来说课程就是自己课表上的课,这些课表上的课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对他们来说他们并不关心这些课属于什么类型,他们更多关心自己如何按计划完成自己的课程内容,而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经验关注不够,这样的认识是有很大的偏差的,正因为这样的认识,导致了我们的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社会发展的变化进程中,课程的定义得到逐步发展,课程的内涵越来越宽泛了,课程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各种情感体验,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有计划的教育方案,无计划、无意识地对学生产生了实际影响的经验也是课程。
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的老师应该要持有一种整体的、敬畏的育人意识,在我们的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任何影响、任何事件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课程,我们要谨慎对待我们教育活动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这些均是课程的一部分,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课程观,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好。
对于课程的理解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思考的问题,作为学校层面,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规划和设计,从学校自身的传统和文化上挖掘,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学校发展特点、学生发展续期去等多方面因素,制定既立意高远,又符合现实发展需要,既又长远战略考虑,有清晰可操作的课程愿景。作为一线老师,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自己不是课程的“局外人”,而应该是课程的“创生者”。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包括目标意识、学生意识、结构意识、生成意识、资源意识、反馈意识,我们要从这六个维度来整体规划我们的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这样才能成为课程的动态生成者。教师的眼界决定了课程的边界。
这个暑假,学校给推荐了万伟教授的《课程的力量》这本新书,我很欣慰,因为它所讲述的内容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迫切需要的,以下就是我看了万教授的书之后的所思所想。
万教授的这本书,主要围绕“课程”这两个字来展开各式各样的相关话题。万教授认为:学校的课程意识在逐渐苏醒,以锐不可当的态势,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中最核心的关注点。本书主要阐述了课程的相关内容,以及综合实践内容的开发与实施评价,课程的统整,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等内容。课程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各种情感体验;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有计划的教育方案,无计划、无意识地对学生产生了实际影响的经验也是课程;课程是跑道,是人生发展的轨迹,课程是一条教育之路,课程也是塑造学生心智模式的重要工具。
课程:唤起学生沉睡的潜能中提到,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指向人的,而人绝不明白他是什么。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什么和自己能干什么,他必须去尝试。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每一种教育的作用也并非事先所预料的,教育总是具有无人事先能想到的作用。”每一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课程就是有可能激发孩子潜能的试金石。课程为孩子的发展打开一扇可能之门,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课程的力量,对于孩子潜能的激发,是无法小觑的。
文档为doc格式